理论学习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 高尚全

发布时间:2018-11-1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0

  来源:共产党员网

 201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迎来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从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当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促使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获得巨大成功的基本经验,可以探知能够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向前推进的重要启示。正是得益于这些基本经验和启示,加之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时期的改革难点和重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40年改革开放的4个阶段

  40年的改革开放,历经4个阶段。这4个阶段,各自承前启后,每一个阶段都有着不尽相同的改革任务,同时又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为后续的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直到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时期是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阶段。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农村改革方面,安徽等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改革试验,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随后推广到全国。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对外开放方面,1980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随着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和人们对推进改革的共识逐步形成,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重点逐渐从农村转向城市,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全面展开。宏观管理体制方面,以宏观间接管理为目标,对价格、财税、金融、计划以及流通体制等进行改革。同时,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改革也开始启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2年—2002年)。以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这一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管理体制方面,1994年提出对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进行系统改革的方案,确立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的财政体制框架和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实施“抓大放小”,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构调整。市场体系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失业保险、社会救济制度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阶段(2003年—2011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改革措施有: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公共财政体制不断健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推进。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等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改革是涵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文明的全面的改革。为落实这些改革内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规定的改革任务分解为336项重要举措,逐一确定协调单位、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陆续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方案,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变化

  40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它推动我国实现或正在实现的5个方面的重大转变。

  第一,改革开放推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1978年5月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打破了教条式的理论禁锢,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奠基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转变,才迎来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第二,改革开放推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就在农村和局部地区铺开,农村生产力迅速得到解放,农产品日渐丰富,但城市经济因延续计划管理体制未见大的起色。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此后,经过不懈探索,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四梁八柱。同时,要求围绕这些主要环节,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任务,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性地明确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认可,也是使市场经济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里程碑。无疑,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三,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全方位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9年初蛇口工业区设立,到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从1984年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到1990年中央推进形成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开放带,这一阶段的对外开放,引进了大量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使国内商品市场丰富和繁荣起来,使市场因素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上升,有力冲击了计划经济的藩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出了重大贡献。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由沿海地区迅速向内陆腹地拓展。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吸收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规模和质量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提升了走出去的高度,“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G20峰会的召开都表明,中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者。

  第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就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1999年3月,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2年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在稳定的环境下顺利发展。改革开放推动我国全面走向法治社会,必将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五,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人民生活图景。改革开放改变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改革开放4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呈现出大幅度增长态势。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人民生活从满足于吃饱穿暖转变到更加注重个性和享受的多层次消费。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一步步变为现实,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无穷的活力。

  4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在40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科学的理论是改革顺利推进的思想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思想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政策体系。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也是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断提升的历程。我们回顾中国40年改革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改革之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凭票供应,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短短几年农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并倒逼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市场化带来的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不可估量。正是因为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国家创新创业的活力无限焕发,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尤其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对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已超过一半。在创新方面,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近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倍,这都是市场经济的成果。另外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仍然要头脑清醒地坚持市场经济。互联网和大数据只有与市场相结合,才能迸发出最大的效用。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不动摇。

  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我国改革的典型特征是采取了先行试点、总结推广的方式。立足于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选择一定地区或改革领域开展试点,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的改革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渐进式改革战略的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的重要途径。改革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不断完善改革的推进方式,统筹兼顾,加强总体协调。我们注重把握“破旧”和“立新”的关系,立足于立新,适时、大胆地破旧,从而不断消除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注重协调配合,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开放也是改革,做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一些触及深层利益关系、配套性强、风险比较大的改革,而且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方面的改革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使得改革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的要求更加凸显。

  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有效的体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长远来看,也是确保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同时,发展和稳定也提供了深化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基本条件。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适时有序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承受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是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经过40年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我们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些市场经济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弄潮儿已经提前达到富裕水平。无论是先富起来的群体,还是生活小康的群众,都有了新的关切:一是个人财产能否得到保障?二是人格尊严能否得到保护?这两个需求一体两面,中央历来重视。只有加强人格尊严保护,才能更好地保护合法财产。与此同时,资本从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财产也从产权保护水平低的地方流向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地方。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护不到位,就会导致财产和精英人才的流失。要杜绝这些现象,必须夯实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由此来看,对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之一。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邮编:050024

电话:0311-80787800

制作维护:河北师范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